節能門窗行業要深化服務 迎接挑戰_一號站註冊登錄網
浏览次数:26 分类:一號站平台怎樣
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門窗生產國和幕牆生產國,每年竣工的門窗大約有5億平方米,每年竣工的建築幕牆大約有1億平方米,總產值接近4千億人民幣。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日前出席2013中國節能門窗產業發展論壇並做主題發言,全面解析了我國門窗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。
門窗行業三大機遇
新型建築工業化和新四化的發展機遇。什麼叫新型建築工業化?內容很多。新型建築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築的工業化,說明綠色建築是在工程建築全過程中,最大限度的去節約能源、節材、節水等等,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,為人們建造健康、適用的房屋。
綠色建築行動方案的政策機遇。《綠色建築行動方案》里明文指出,要在中國推廣使用綠色節能門窗,包括遮陽。在這個行動方案里把門窗提出來,因為全部能耗的40%是建築能耗,在整個建築物能耗中,門窗又占建築物的50%,那也就是門窗佔全部能耗的20%。我参觀了一些我們有些企業在這裏展出的節能門窗,標準K值達到0.86,我問他們這個門窗和平時不節能的門窗成本增加多少?他們講增加20%,就是由平時不節能的門窗到節能門窗,因為進行了技術改造,增加了20%的成本。
深化經濟結構改革擴大國際合作的市場機遇。中國的今天仍然強調的是深化改革,習總書記多次提出我們要深化改革,我們要擴大對科技的開發。
門窗行業三大挑戰
新標準的挑戰。門窗現在有兩個標準,一個是中國的門窗傳統的標準,我們的標準是建築單位要多長多寬、設計單位多長多寬,就是多長多寬,不像日本、美國等等長寬都是一定標準的,可以到商場里作為產品買,中國還做不到,中國是根據建設部門的要求去加工。這二就是傳導係數,我們很多城市標準K值仍然是2.5到3.6之間。北京市制定了從2013年元月1日起執行標準K值在1.5左右,當然還要分陽面、陰面。北京門窗標準K值大大提高,只能是1.5以下,德國是1.3。這一標準對我們門窗企業來講,不能不說是一個挑戰。
新技術的挑戰。截至目前,我國出現了很多新的技術,有新材料、新技術、新工藝,這對門窗企業來講也是一個挑戰。國家建研院創辦了檢測檢驗的實驗基地,以此提升門窗的層次。建研院加強了與企業的合作,檢測檢驗及時為市場服務,為新產品、新技術服務。在探討新的檢測上的確是一個挑戰。
企業戰略與能力的挑戰。我們有四大專業委員會,都是圍繞門窗進行的。但是我們的委員會下面的會員單位絕大部分還是屬於中小企業,雖然是中小企業,也要成為行業發展的冠軍。國務院特別重視,前面加了個“微”,中小微企業,國家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。但是我們不能光滿足於中小微企業,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,成為大企業,總是要做大做強做牛,敢跟國際市場去比較,這也是一個挑戰。
加強三大服務
加強協助政府部門完善節能門窗標準體系的力度。我們四大專業委員會協助標準中心等等制定了很多標準,但是還不夠標準體系,我希望我們要制定出一整套標準體系,我們的標準有兩個突出問題。一是根據新技術的要求,該建立的標準沒有建立起來。二是我們的標準很多都是多年不改的老標準,有的還是1993年的標準,現在還在執行。我們說標準要分為國家標準、地方標準、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,標準至關重要,四大專業委員會有責任組織我們的企業去協助政府、協助住房城鄉建設部、標準制定所制定好有關門窗幕牆的標準問題,特別是標準體系框架的建立。當然標準不是一年建成的,是逐步建成的。同時我們這個標準還要吸收世界上所有能吸收到的國家的標準,標準是不分國界的,是技術問題。
加強節能門窗系統的研發力度。我認為不存在系統門窗,只有門窗系統。系統門窗是什麼概念?系統門窗的標準不易制定。門窗節能是一個系統的節能,包括門窗本身,包括門窗的配套件,包括門窗的製造過程,才體現這個門窗是節能的,所以它是門窗節能的系統。系統中有一個部分不節能,我就講構配件,構配件包括插銷、插座、開關等等。所以我們門窗的某一個構配件都會影響到門窗整個的節能效果,影響到企業的信譽,影響到房地產商的信譽。
我們成立了研發中心,將來還有研發基地,研發企業,包括我們國家建研院,國家建研院是我們國家在建築方面最高、最權威、最有力量的科研機構,沒有比它再高的了。但是它要走下來,要和企業緊密相結合,要把企業看成是科研的總體,而不是建研院,但是建研院專家是技術支撐,我們要把專家的智慧、專家的才能和建研院的力量變成我們企業的生產力才行,變成企業的產品才行。
加強拓展國內外兩大市場節能門窗商機的活動力度。行業協會要為企業創造商機,這就需要協會及時掌握國內、國外兩大市場的商機。爭取使企業在國內市場、國外市場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。
結語
當前,對門窗企業來說,節能門窗是需求更是市場,節能門窗有差距更有潛力,發展節能門窗是機遇更是挑戰。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本土企業,都非常重視組織運營能力建設。跨國公司面對本土企業的崛起和瞬息萬變的市場,開始認識到必須為企業植入更強大、更持久、更系統化的組織運營能力以保持市場地位。而本土企業則意識到,過去擁有的廉價成本等先天優勢可能消失,若要進一步發展,必須做大做強,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,即培養人才,並建設系統化的企業核心能力。這促使企業開始學習如何更科學、更系統、更有效地培養人才和加強組織運營能力,以提升經營績效。